今年夏天真的是“熱晴高漲”,還沒完全進入盛夏,就已經(jīng)熱得屢屢破紀錄。今天,北京南郊觀象臺氣溫再次沖上40℃,南郊觀象臺35℃及以上高溫日數(shù)累計達到19天,為1951年建站以來歷史同期最多。
高溫炙烤下,不少網(wǎng)友認為氣溫遠不止40℃,感覺在戶外都快被“烤化了”。每到高溫時,大家對于氣溫的討論都層出不窮,比如就有人懷疑氣象部門“高溫低報”,事實究竟如此嗎?
氣溫是如何測量出來的?
氣象部門所發(fā)布的“氣溫”,是根據(jù)世界氣象組織的規(guī)定,由氣象部門的工作人員通過百葉箱中的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。也就是說,天氣預報每天說的氣溫,就是百葉箱內(nèi)顯示的溫度。
而對百葉箱的設置環(huán)境是有明確、嚴格的要求的。人們手持溫度計在馬路路面、屋頂天臺測得的溫度,均不屬于標準氣溫。
有研究顯示,在同一座城市,陽光強烈照射下,柏油路面1.5米高度上的溫度,可能會比百葉箱里測得的溫度高4℃至5℃。
但是,“沒有規(guī)矩,不成方圓”,個別特殊環(huán)境下的溫度測量極不穩(wěn)定,只有全球統(tǒng)一標準的氣溫數(shù)據(jù),才具備代表性、科學性、研究性。
體感溫度的不同差異是怎么來的?
至于每個人覺得熱或者冷,那指的是個人的體感溫度,這通常會受到濕度、風速、是否有陽光照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,甚至個人情緒也會影響對氣溫的“判斷”。
比如說,即使沒有達到35℃以上,只要氣溫在30℃左右、相對濕度超過70%,人體就會感到悶熱、不適,甚至引發(fā)中暑。
而大家所說的“感受的溫度比氣象部門報的高”,這對大部分城市居民而言,屬于一種正,F(xiàn)象。當然,這也充分體現(xiàn)出大家對體感溫度預報的需求。
入伏以后還會更熱嗎?
還沒完全進入盛夏,北方比南方還熱,大家紛紛表示開了眼界。其實,北方的高溫往往集中在初夏,而南方則在盛夏時段進入高溫季。因此,當前我國正處于“北高溫、南暴雨”的格局,后續(xù)南方降雨減弱,高溫天氣也會增多。
而入伏是溫、濕度的一個總體概括,我國通常在7月中旬左右入伏,副熱帶高壓北抬控制北方地區(qū),出現(xiàn)無雨、高溫、高濕的天氣現(xiàn)象。
入伏后一般以“桑拿天”為代表,與現(xiàn)在的晴熱、干熱天氣大相徑庭。就人的個體感受而言,體感溫度不僅和氣溫有關,還受濕度影響!吧D锰臁币驖穸容^高,身體排出的汗蒸發(fā)不掉,熱量散不出去,此時人的體感溫度也更高,就會感覺到悶熱、易中暑。
氣象部門提醒,未來一段時間,雨帶將逐漸北移,北方地區(qū)將進入雨季,干熱天氣會隨之結(jié)束,轉(zhuǎn)入悶熱天氣。屆時,高溫天氣的防范應從高溫干熱轉(zhuǎn)為高溫高濕,大家也應做好針對性的應對。
北京老年電動輔具健康屋提示所有客戶,為避免病毒傳播風險,開電動代步車、電動輪椅出行一定要佩戴口罩。
|